【北师大的校训出自哪里】北京师范大学(简称“北师大”)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,其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,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那么,“北师大的校训出自哪里”?本文将从校训内容、出处、历史背景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相关信息。
一、校训内容
北师大的校训是:“抱道守真,行健不息”。
这一校训简洁有力,蕴含着北师大人对学术精神与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。
二、校训出处
“抱道守真,行健不息”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部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由北师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炼形成的校训内容。
- “抱道守真”:强调坚守教育之道,追求真理,体现北师大以教育为本、以学术为魂的精神。
- “行健不息”:取自《周易·乾卦》中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寓意不断进取、永不停歇。
因此,可以说校训整体上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双重影响。
三、历史背景
北师大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,1923年正式定名“国立北平师范大学”。校训“抱道守真,行健不息”是在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确立并广泛传播的。
校训不仅是对师生的勉励,更是北师大精神的集中体现,反映了学校重视学术、注重品德、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。
四、校训的意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含义 | “抱道守真”指坚守教育理想与学术真理;“行健不息”强调不断努力、持续进步。 |
| 精神内涵 | 体现北师大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育人理念,倡导师生要有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。 |
| 现实意义 | 鼓励师生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中保持正直、勤奋的态度,传承北师大优良传统。 |
五、结语
北师大的校训“抱道守真,行健不息”虽非直接摘自古籍,但其思想根源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,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导向。它不仅是北师大人的精神指引,也为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。
总结:
北师大校训“抱道守真,行健不息”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,体现了学校对学术、品德与奋斗精神的高度重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