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西林壁教案】《题西林壁》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哲理诗,全诗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思考。这首诗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篇古诗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。
一、教学目标总结
| 教学目标 | 内容说明 |
| 知识与技能 | 学生能正确朗读、背诵古诗;理解诗句意思,掌握生字词。 |
| 过程与方法 |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想象等方式,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与哲理。 |
|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| 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;培养全面、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。 |
二、教学重难点分析
| 教学重点 | 教学难点 |
| 理解诗意,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| 理解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深层含义 |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
| 教学环节 | 教学内容 | 教学目的 |
| 导入新课 | 展示庐山图片,提问:“你见过庐山吗?你觉得庐山是什么样的?” | 激发兴趣,引出课题 |
| 初读感知 | 教师范读,学生跟读,注意字音和节奏 | 感受诗歌韵律,初步理解内容 |
| 品读诗句 | 分句讲解,结合插图理解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等句子 | 抓住关键词,理解诗意 |
| 拓展延伸 | 讨论:“为什么同一座山会有不同的样子?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| 引导思考,提升理解能力 |
| 总结升华 | 回顾全诗,总结“观察角度不同,所见也不同”的道理 | 巩固知识,深化主题 |
四、板书设计(简要)
```
题西林壁
苏轼
横看成岭侧成峰,
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
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```
中心思想:
观察事物要全面,不能只凭片面印象。
五、作业布置
1. 背诵并默写《题西林壁》。
2. 用自己的话解释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意思。
3. 观察一种事物,从不同角度描述它,写一段话。
六、教学反思建议
-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,避免单一解读。
- 结合生活实例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背后的哲理。
-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,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总结:
《题西林壁》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,更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佳作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,还能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,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