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

2025-09-23 17:25:27

问题描述:

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,求大佬给个思路,感激到哭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3 17:25:27

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】《礼记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内容涵盖礼仪、道德、政治等多个方面。其中“檀弓下”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主要讲述古代士人之间的礼仪规范、丧葬制度以及君子应有的品德修养。以下是对《礼记·檀弓下》的原文、译文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
一、原文节选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

1. 子游问于孔子曰:“葬者,必有尸柩。今也,或曰:‘死者为骨,无棺椁。’其说何如?”

2. 孔子曰:“吾不与也。吾闻之:‘生者必有死,死者必有祭。’故君子之于祭祀也,不敢不敬。”

3. 子游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处之?”

4. 孔子曰:“夫礼,所以制中也。君子不以亲疏而废礼,不以贫贱而忘义。”

5. 子张问于孔子曰:“师,可以仕乎?”

6. 孔子曰:“可。夫子之言,岂非仁乎?夫仁者,爱人;爱之,必有以报之。”

7. 子张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报之?”

8. 孔子曰: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

二、翻译与释义

原文 翻译
子游问于孔子曰:“葬者,必有尸柩。今也,或曰:‘死者为骨,无棺椁。’其说何如?” 子游向孔子请教:“安葬时,必须有尸体和棺材。现在有人认为:‘死者只是骨头,不需要棺椁。’这种说法对吗?”
孔子曰:“吾不与也。吾闻之:‘生者必有死,死者必有祭。’故君子之于祭祀也,不敢不敬。” 孔子说:“我不赞同这种观点。我听说:‘活着的人终将死去,死者的灵魂应当受到祭祀。’因此,君子对待祭祀,不敢不恭敬。”
子游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处之?” 子游说:“那么,我该如何处理呢?”
孔子曰:“夫礼,所以制中也。君子不以亲疏而废礼,不以贫贱而忘义。” 孔子说:“礼是用来规范行为的。君子不会因为关系远近而废弃礼仪,也不会因为贫穷低贱而忘记道义。”
子张问于孔子曰:“师,可以仕乎?” 子张问孔子:“老师,可以做官吗?”
孔子曰:“可。夫子之言,岂非仁乎?夫仁者,爱人;爱之,必有以报之。” 孔子说:“可以。您所说的话,难道不是仁吗?仁者,就是爱人;爱人,就一定要有所回报。”
子张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报之?” 子张说:“那么,我该如何回报呢?”
孔子曰: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 孔子说:“用德行回报恩德,用正直回报怨恨。”

三、总结

《礼记·檀弓下》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阐述了礼的重要性、生死观、仁爱精神以及如何对待他人。文中强调了“礼”的作用在于调节人际关系,保持社会秩序;同时也提倡以德报德、以直报怨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道德修养。

通过阅读和理解这段文字,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士人对于礼仪、仁爱和正义的态度,对现代人的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。

表格总结:

内容类别 内容说明
文章标题 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
出处 《礼记·檀弓下》
主题 礼仪、仁爱、道德、生死观
核心思想 强调礼的重要性,倡导以德报德、以直报怨
代表人物 孔子、子游、子张
语言风格 古典雅致,注重伦理教化
现代启示 道德修养、人际交往、社会责任感
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礼记》其他篇章或深入探讨儒家思想,欢迎继续提问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