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】《礼记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内容涵盖礼仪、道德、政治等多个方面。其中“檀弓下”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主要讲述古代士人之间的礼仪规范、丧葬制度以及君子应有的品德修养。以下是对《礼记·檀弓下》的原文、译文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原文节选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
1. 子游问于孔子曰:“葬者,必有尸柩。今也,或曰:‘死者为骨,无棺椁。’其说何如?”
2. 孔子曰:“吾不与也。吾闻之:‘生者必有死,死者必有祭。’故君子之于祭祀也,不敢不敬。”
3. 子游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处之?”
4. 孔子曰:“夫礼,所以制中也。君子不以亲疏而废礼,不以贫贱而忘义。”
5. 子张问于孔子曰:“师,可以仕乎?”
6. 孔子曰:“可。夫子之言,岂非仁乎?夫仁者,爱人;爱之,必有以报之。”
7. 子张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报之?”
8. 孔子曰: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
二、翻译与释义
原文 | 翻译 |
子游问于孔子曰:“葬者,必有尸柩。今也,或曰:‘死者为骨,无棺椁。’其说何如?” | 子游向孔子请教:“安葬时,必须有尸体和棺材。现在有人认为:‘死者只是骨头,不需要棺椁。’这种说法对吗?” |
孔子曰:“吾不与也。吾闻之:‘生者必有死,死者必有祭。’故君子之于祭祀也,不敢不敬。” | 孔子说:“我不赞同这种观点。我听说:‘活着的人终将死去,死者的灵魂应当受到祭祀。’因此,君子对待祭祀,不敢不恭敬。” |
子游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处之?” | 子游说:“那么,我该如何处理呢?” |
孔子曰:“夫礼,所以制中也。君子不以亲疏而废礼,不以贫贱而忘义。” | 孔子说:“礼是用来规范行为的。君子不会因为关系远近而废弃礼仪,也不会因为贫穷低贱而忘记道义。” |
子张问于孔子曰:“师,可以仕乎?” | 子张问孔子:“老师,可以做官吗?” |
孔子曰:“可。夫子之言,岂非仁乎?夫仁者,爱人;爱之,必有以报之。” | 孔子说:“可以。您所说的话,难道不是仁吗?仁者,就是爱人;爱人,就一定要有所回报。” |
子张曰:“然则,吾将何以报之?” | 子张说:“那么,我该如何回报呢?” |
孔子曰: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 | 孔子说:“用德行回报恩德,用正直回报怨恨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礼记·檀弓下》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阐述了礼的重要性、生死观、仁爱精神以及如何对待他人。文中强调了“礼”的作用在于调节人际关系,保持社会秩序;同时也提倡以德报德、以直报怨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道德修养。
通过阅读和理解这段文字,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士人对于礼仪、仁爱和正义的态度,对现代人的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。
表格总结:
内容类别 | 内容说明 |
文章标题 | 礼记檀弓下翻译及原文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主题 | 礼仪、仁爱、道德、生死观 |
核心思想 | 强调礼的重要性,倡导以德报德、以直报怨 |
代表人物 | 孔子、子游、子张 |
语言风格 | 古典雅致,注重伦理教化 |
现代启示 | 道德修养、人际交往、社会责任感 |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礼记》其他篇章或深入探讨儒家思想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