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】《工之侨献琴》是明代文学家刘基(字伯温)所著的一篇寓言性质的短文,通过讲述一位工匠献琴的故事,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古物、不辨真伪的现象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原文概要
《工之侨献琴》讲述了工之侨制作了一把精美的琴,并将其献给朝廷中的官员。然而,这些官员并不识琴,只因琴有“古”字,便认为它是稀世珍品,甚至高价购买。后来,工之侨将琴改制成普通的样式,再送回去时,却无人问津。文章借此讽刺了那些只重形式、不重实质的社会风气。
二、文言文翻译与解析
原文 | 翻译 | 解析 |
工之侨得良桐焉,斫而为琴,弦而鼓之 | 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质的桐木,把它砍成琴,装上弦后弹奏 | 工之侨用优质木材制作了一把琴 |
金声而玉振,其声清越,如磬之鸣 | 音响清脆,如同磬的声音一样悦耳 | 琴音美妙动听,富有质感 |
一日,献之于太常 | 一天,他把琴献给了太常寺 | 工之侨将琴献给朝廷机构 |
太常以闻于朝 | 太常将此事上报朝廷 | 官员们得知此事 |
朝士大夫皆以为异 | 朝廷的士大夫们都认为这是奇物 | 众人对琴感到惊讶 |
或曰:“此古之良琴也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是一把古代的名琴。” | 人们开始附会琴的来历 |
于是贵人争购之 | 于是权贵们争相购买 | 琴因此身价倍增 |
未几,工之侨复作一琴,易其形,而献之 | 不久,工之侨又做了一把琴,改变了它的外形,再次献上 | 他改变琴的外观,再次献上 |
太常不知其异也 | 太常不知道它和之前不同 | 官员们没有察觉变化 |
亦以闻于朝 | 同样上报朝廷 | 事情被再次上报 |
朝士大夫皆以为凡琴也 | 朝廷的士大夫们认为这只是普通琴 | 他们不再重视 |
于是贵人弃之 | 权贵们便丢弃了它 | 琴被冷落 |
三、总结
《工之侨献琴》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,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种普遍现象:人们往往只注重表面形式,而不去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。文章借琴喻人,批评了那些只看外在、不辨真伪的官僚作风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
此外,文章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才实学的推崇。工之侨两次献琴,结果截然不同,正是对当时“重古轻今”、“重形轻质”不良风气的有力批判。
四、启示
- 不要被表象迷惑:判断事物应从本质出发,而非仅凭外表或标签。
- 重视实际价值: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容和功能,而非形式或年代。
- 警惕盲从心理:社会上容易出现跟风现象,需保持独立思考。
五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明代刘基《诚意伯文集》 |
主题思想 | 批判盲目崇拜古物、不辨真伪的社会风气 |
故事梗概 | 工之侨两次献琴,因外形不同而待遇迥异 |
人物形象 | 工之侨:技艺高超但无奈;官僚:虚荣、浅薄 |
写作手法 | 寓言、讽刺、对比 |
现实意义 | 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事物,重视内在品质 |
如需进一步分析该文的写作背景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,可继续探讨。